
联系人:王经理
电话:8888-8888-888
传真:
手机:18888888888
邮箱:
2023年至2025年,62岁的张学友以平均每年百场以上的唱演强度,让人仿佛重新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能一连飚唱数小时的“歌神”。
妻子罗美薇被指“败光20亿家产”,张学友“狂开演唱会填坑”的传闻四处流窜。
有人揣测这是一次大规模“被迫营业”,也有人说他是在以歌手的姿态再次捍卫华语乐坛的荣光。
有说罗美薇隐秘理财,一度成为“女版巴菲特”,又有说她连年亏损20亿,不得不卖豪宅、缩紧生活开支,一边还得仰赖张学友马不停蹄地巡演赚钱。
据悉,张学友为了缓解家庭资金压力,还特意复出接拍电影,力求尽快填补窟窿。
到了2017年,罗美薇通过多国账户参与外汇投资,居然账面盈利一度达80亿港币,一时风光无两,被港媒调侃为“女版巴菲特”。
无奈的是,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,金融市场剧烈动荡,不少投资品的价格暴跌,最终导致罗美薇连续四年亏掉了近20亿港币。
短短几年内,从坐拥80亿港币的账面收益到巨额亏损20亿,这其中有运气的成分,也有市场周期轮动的无奈。
随着疫情形势的波动,张学友的巡演也在2020-2022年期间全线停摆,影视、综艺邀约减少,他的主要收入近乎断档达32个月。
为了“止血”,罗美薇和张学友在2021年卖掉了香港清水湾的豪宅,市价约3.6亿港元,此后陆续还抛售了其他物业,完成资产减持。
疫情稍有缓解之际,张学友的演唱会就在2023年正式重启,彼时的他已年过花甲。
有人疑惑:“63岁的歌神为何要再度回到疲劳轰炸般的演出日程?”甚至有传言指向他正背负着巨额债务。
虽然没有可靠证据能直接证明这一点,但也无法忽视巡演高昂票房所能带来的巨大吸金能力。
据市场数据显示,2024年张学友以125场演出创造了26.1亿港元的票房。
扣除场地、舞美、团队、税收等成本,张学友一年的净收入也能达到8-10亿港元。
而各地政府、赞助品牌也乐见其成——一次大型巡演能带动当地数亿至数十亿级别的文旅消费,简直是多方共赢的“演唱会 ”生态圈。
2023年在马来西亚的一场演出中,他突发耳水失衡导致晕眩,却依然坚持上成两个多小时的表演。
张学友则自我调侃:“穿得进二十年前的演出服,至少说明身材管理还行!”看似健康幽默的回应,无法掩饰背后的压力。
关于张学友和罗美薇的财务状况,香港媒体与内地媒体呈现的报道口径并不一致。
港媒往往强调“天王落魄、豪宅变卖”的情节,试图告诉读者“天王也有撑不住的时候”。
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产生误导,因为“20亿亏损”本身并不代表一定背着“20亿债务”。
许多经济学者也强调,大额亏损和资产重组可以并行,一套地产动辄几亿的买卖,本来就存在账面浮盈和浮亏的问题。
另一方面,围绕“被迫营业”和“夫妻情分”的争议也在舆论心理层面不断发酵。
也有人将其解读为“从一而终的爱情担当”,把张学友塑造成了忍辱负重、替妻还债的“老好人”。
但真相或许更简单,他既要对家庭的财务状况负责,也难以舍弃自己对舞台的热爱。
过去十年,有23%的香港明星陷入投资纠纷,从曾经热衷炒楼炒股、到后来几位明星深陷博彩风波,都说明资本运作在娱乐圈并非天然安全。
再加上香港与内地的税制差异,跨境演出需要完成“双地清税”,一旦资金调配不当,就容易出现大额支出或罚款。
国外一些成熟艺人会借鉴“家庭信托”来进行财产隔离,避免将个人资产与家庭成员的投资风险打包在一起。
相比之下,不少港星显然走的是更传统的“家族管理”路线,把财务权力部分交给配偶,或是由双方共同掌控。
据传,张学友并未采用大规模的信托机制,导致老婆的投资风潮对家庭整体资金有着相当的冲击力。
有人选择“退圈切割”,有人转移事业重心,张学友的应对方法更像是一场“危机自救”。
用极具带货量的演唱会持续刷存在感,同时将婚姻的忠诚与艺术的追求“捆绑”到正能量叙事上。
结果看似不错,演唱会场场爆满,口碑逆势上涨,一举从“绯闻亏损”话题扳回了“敬业歌神”的胜利旗帜。
尽管财务风波的真与假外界难以穷究,但年近花甲的他用数百场演出呈现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事实。